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60天,重获新生: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精准康复之路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浏览次数(18) 发布来源: 作者:
柘城中医院西关院区住院楼下,53岁的张大叔(化名)拄着双肘杖,一步一步缓缓出院大门,脸上漏出久违的笑容。这一幕与两个月前他被家人用轮椅送入医院时的情景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9个月前,一次意外让张大叔被诊断为“颈脊髓损伤”,并伴有相应椎管狭窄、脊髓受压症状,最终导致高位截瘫。雪上加霜的是,他本身还患有“右侧股骨头坏死”,双下肢不等长,右下肢比左下肢短约1.5厘米。多重病症叠加,让最基本的穿衣、吃饭都成了奢望。53岁的他本是家里的顶梁柱,如今却连生活都无法自理,让他的生活想陷入了黑暗。
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家人将他送到了柘城中医院西关院区康复科。司红利主任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:患者上肢功能相对保留,但下肢肌张力异常 ,肢体活动困难,加上股骨头坏死和双下肢不等长,康复难度极大。康复科团队根据评估结果,为他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,以“恢复生活自理能力”为核心目标,分阶段开展针对性训练。

“康复不是一成不变的。”司主任强调,团队每周根据患者的进展调整方案。“评估-训练-反馈-调整”的闭环模式,短短两个月的时间,通过系统的基础功能重建和生活技能强化训练。患者就彻底摆脱对家人的依赖:不仅能自主完成穿衣、进食等日常活动,更突破了行走障碍,借助双拐即可实现独立移动。看到这些一点一滴的变化,患者及家属曾多次哽咽不已,表示难以置信。


康复科医生提醒:脊柱损伤康复需“早介入”
柘城中医院西关院区康复科司红利主任指出,脊髓损伤后6个月内是康复黄金期,早期介入可最大限度保留功能。患者能取得显著恢复,关键在于:一是及时转入专业康复科,二是采用多学科协作的个性化方案,三是患者和家属的配合。因此,司红利主任建议,脊髓损伤患者应选择具备康复资质的医疗机构,坚持“科学训练+家庭康复”结合的模式,尽早进行系统化、专业化的康复训练。

相关新闻